3月27日,《经济参考报》在04版以头条报道了我国核聚变产业布局、发展情况。文章以《商业化竞速:“人造太阳”如何照进现实?》为题,聚焦产业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以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化企业,如何通过多种技术路线,推动核聚变商业化的早日实现。

报道截图
文章指出,在公众印象中,核聚变一向是“国家队”的专属赛道,只有庞大的科学装置和顶级实验室才能涉足。然而,在这场竞赛中,国内一批来自高校、研究所、创投圈的年轻创业者正悄然崛起。他们的目标是,把巨型“聚变航母”拆解成便携的“能源无人机”,把复杂的科研转化成更快落地、更低成本的“小型人造太阳”。
文章在《多样路径,中国“人造太阳”的创业群像》中,专门介绍了我国商业化核聚变企业,提到2025年2月19日,瀚海聚能的聚变装置基地工程正式启动。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年轻公司专注于直线型场反位形(FRC)技术,目标是用更紧凑、更灵活的装置构建“小型人造太阳”。瀚海聚能董事长项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路线必须持续稳定地‘点燃太阳’,但这对材料、控制系统都是极大挑战。如果说传统技术像是庞大的地铁系统,瀚海聚能想造的,是一辆轻盈高效、跑得快的磁浮车。

瀚海聚能装置基地
为了解决商业化路上的“烧钱”难题,瀚海聚能提出了“沿途下蛋”的策略,即在聚变发电实现前,先利用聚变中产生的中子开发医疗和工业中子源技术,服务于癌症治疗、核药同位素生产、中子成像和核废料处理等多个领域,从而打通短期商业变现的路径。这既是科学探索,也是一场持续造血的商业试验。
该文章除了在《经济参考报》刊登外,在《新华社》客户端进行了发布,引起了高度关注,阅读量在2小时内即突破16万。
新闻链接:《经济参考报》是由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报刊,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7家证券市场法披媒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