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两会视点 | 我国可控核聚变正迈入新发展阶段

春风浩荡,奋楫扬帆。2025年全国两会已完成各项议程,于上周圆满落下帷幕。在今年的两会上,可控核聚变再次得到高度关注,成为会上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3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据新华社

核能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非化石能源的主力,是我国兑现减排承诺的底气,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现实理性的选择。目前,我国正在按照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基于核裂变技术的热堆和快堆发展,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动核聚变研发,布局核聚变未来产业。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在谈及中国核能技术和未来能源的发展时,认为从目前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看,估计2050年前后将实现聚变能商用,因此20—30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但也不排除随着高温超导、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个时间表在一定程度上有提前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内核聚变研究屡获突破。在核心技术上,2024年5月,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在15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实现高约束模式(H模)运行,提升了等离子体综合参数和能量约束性能,这一模式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选为标准运行模式,其参数提升数倍于普通模式(L模),为未来聚变堆经济性筑牢根基。2024年6月,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实现新型先进磁场结构,增强了装置控制能力,为长时间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谈及未来发展,段旭如认为,要利用好中央企业集团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依托企业在工程设计、材料生产、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赋能优势,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打通科研机构、企业等构成的创新链存在的“堵点”。要发挥好民营资本在产业孵化、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加快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此外,要不断探索优化协同范式,打造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商业资本积极参与和投入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形成开放包容、鼓励原创的新局面,共同促进我国核聚变能事业高质量发展。

瀚海聚能装置外观设计图

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选择直线型聚变装置的企业,聚焦于有低成本商业发电优势的场反位形聚变装置及其配套的等离子体源与诊断系统软硬件研发。

瀚海聚能目标是以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装置路线为基础,建造一个百兆瓦量级的发电站,其度电成本能够降至与火电相当的水平。同时,该装置的体积相对较小,设备占地面积甚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小,这不仅降低了空间需求,还使得应用场景更加灵活多变,有利于商业化应用。

今年2月19日,瀚海聚能聚变装置基地改建工程已正式启动,基地建成后,将加速聚变核心技术的迭代验证,为未来建设示范级聚变能源装置奠定基础,也为推动我国早日实现聚变能商用作出积极贡献。